萬千氣象看江蘇丨網絡名人走進常州:新“萬億之城”加速奔跑

向“新”而進,突破跨越。3月27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江蘇行活動走進江蘇常州,參觀團走進車間、看生產、望未來,在這里見證常州新能源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之勢,讀懂新“萬億之城”的拼搏與底氣。
加速向“新” 聚“鏈”成群
“之前也有很多網友問,常州的新能源產業為什么這么強?今天看到這么一組文字,能夠很好地解釋明白:新能源產業集聚度位居全國第三;投資熱度指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2024年,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全國率先提出并構建起‘發儲送用網’產業閉環的城市。”網絡名人代表“胡恩泰_7”在參觀結束后發出了這樣一條微博。

“新能源之都”是常州最亮麗的城市名片,了解這張名片,要從新能源汽車開始。走進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總裝車間,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呈現在眼前:數百臺工業機器人在企業自研系統加持下運轉如飛,與流水線員工配合無間,每40秒就有一臺新能源車下線。全自動化生產線、云端互聯的智造場景,讓“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一行直觀感受這座“鏈式反應”產業高地的創新脈動。

新能源汽車的強大是常州新能源產業勃興的縮影。近年來,常州依托堅實的汽車產業鏈基礎,不僅吸引了比亞迪、理想汽車等整車制造巨頭入駐,還匯聚了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行業的佼佼者。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延鏈聚合、聚鏈成群,常州正乘勢而上,在“發、儲、送、用、網”等新能源各個環節發力,培育一批細分領域龍頭企業與代表項目,向著更高目標邁進。
面向未來 打造新產業高地
新能源之后,下一個產業風口在哪?對常州而言,這似乎并不是一個問題。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嶄露頭角后,合成生物產業也在常州已初具規模,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產業有望為常州開辟全新的賽道。

27日下午,參觀團走進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長蕩湖研究所),透過防塵玻璃,參觀團看到工作人員將帶有不同二維碼的微型芯片依次放入合成儀中,芯片上就會“長出” DNA——按照芯片設置的預定順序,不同種類的脫氧核糖核苷酸將自動連接為DNA鏈。

長蕩湖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大家,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基礎性技術。華大深耕基因測序領域,其“解碼”DNA即“讀”的能力具備世界領先優勢。“寫”DNA相當于重新“編碼”遺傳信息,讓生命體和細胞行使新的功能,可以理解為,一個細胞如何生長、生成什么都是可控的。
“那究竟能合成什么?” 面對考察團關于技術應用前景的詢問,負責人充滿信心地展望:“目前主要是合成酵母,未來這項技術將為醫藥、能源、信息、農業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
科創引領 鍛造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常州科教城的龍城實驗室,工程師們正在給各種各樣的工業母機進行測試,給它們體檢。“通過測試,發現問題,最終修正,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挑戰!”網絡名人代表“羅富強觀察室”坦言。

最讓人震撼的是,參觀團遇到了一個超級大平臺——全國首套載重20噸的“整機精度保持性加速測試平臺”,它足足有兩層樓高,可以模擬振動、溫濕度、靜動態力等載荷,對機床進行精度保持性的加速測試。研究人員會根據測試中的數據變化,尋找影響機床精度的因素,最后與生產廠家一起開展技術攻關解決問題。

“工業母機是國家基礎制造能力的綜合體現,但機床的精度問題一直困擾中國工業機床產業的發展。”網絡名人代表“丁一胡同”指出的這一現狀,正在龍城實驗室得以破題。依托常州科教城的科研和人才優勢,龍城實驗室致力打造智能制造創新資源聚集地、重大成果策源地與核心成果轉化地,為常州乃至全國智能制造發展持續賦能。
此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江蘇省委網信辦主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江蘇網承辦,南通市委網信辦、無錫市委網信辦、常州市委網信辦協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支持。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紅 王子鈺/文 白利振/圖 吳家俊/視頻